马路边的一块小小的蓝色路牌指向了密林背后这片幽静的宅院,高矮不一的青砖白墙错落分布,墙上点缀的爬山虎恰到好处地成了朴实外观上的亮点。 继续阅读 "印象之大禹开元"
古纤道上的新脚印
绍兴第一站,其实属于有点鸡肋的景点,古纤道。这是位于京杭大运河分支浙东运河绍兴段的一段古纤道,沿河而建的道路为古老的水上运输打开了通道,桥路组合的运输模式,使得陆路运输的种种局限被打破,只是辛苦了纤夫前赴后继地拉纤。沿着这条长长的纤道一直走,可以走到萧山。 一块块长条形的青石板紧紧相连,一眼望不到尽头,我们走的这段还是属于和陆地接壤的部分,貌似在远处的某个地方有一条细长的纤道,是在运河中央的,那一段应该是最美的部分,而且保存也最完整。路过的一块石板上有几条小鱼,可能是垂钓者留下的鱼饵之类的?女儿看了很好奇,返回时又看了几眼,并称其为臭小鱼。 之所以选中这个景点,是因为看到了网上有人在这条古纤道上拍了一张夕阳西下的美图,看得心里很长草,可是到了才发现,其实这条纤道很长,每一段各有不同,河道此岸垂柳接踵,而彼岸却已经变成了工业区,尽管是阴天,但对岸的打桩机仍然依稀可见。纤道最美的那段貌似有点距离,我们一行人老的老,小的小,想要走到那一段拍张照那几乎是不太可能了,所以最终折返。 不过这倒不妨碍老公和女儿之间的互动,尤其是走在河岸边的青石板上,老公时不时假装吓唬一下Rachel,于是有了下面一组照片。最近《爸爸去哪儿》正在热播,咱们也应应景,来个父女互动。每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感叹,家里要是有个会拍照的男人该有多好,我就不用做摄影师了,不过看着他们父女二人的身影,觉得也挺不错的,父爱不同于母爱,高大且有力,与爸爸肩并肩出游是另外一种FEEL。 这个景点我们只用了一刻钟就结束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只是顺路,并不是重点。此行的重点其实是即将入住的度假村,于是没走多一会儿大家就上了车,朝重头戏奔去~
未完待续~
绍兴两日归来
旅游回来了,又该提笔写游记了,好久没有出游,连写游记都有些生疏了,不知该从何说起。快速分享时代像是一夜之间就来临了似的,同行的友人在朋友圈随时随地分享当日的精彩,极快也极新鲜,而我则抛弃了平时贴身拍照的手机,端着笨重的相机外加两个镜头,奔前跑后地把快门次数都贡献给了它,单反的锐利程度当然稳居高台不可动摇,很久没有带相机出去玩的我算是又过了一把瘾。只是如此一来,游记与分享便成了倒叙,也罢~细水长流吧~
这次游玩是公司组织的,上海team的family day由来已久,每位同事都可以带上家属,此次可谓是最大规模的一次,因为有同事带着自己的父亲,也有同事带着自己刚满4个多月的婴儿,绝对是一个充满爱的团队。临行前我也曾犹豫是不是把两个娃都带上,最终只带了老公和女儿一起出发,儿子还小,等再长大一些吧~
“夕阳红团”是我对我们这个团的戏称,因为大家都拖家带口的,属于轻松休闲式的度假,所以整个行程的慢节奏是必须的。早上9点才从上海出发的团队确实比较少有,谁让咱们是“夕阳红”呢!绍兴两天,概括起来一共去了4个地方,有走马观花,也有细细品味,并非深度游览,诸如鲁迅故居之类的文化景点也没有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因为好几位同事都带了娃,这类有内涵的景点并不适合我们。轻松、悠闲是对这次游玩的最好概括,而且相当地意犹未尽,先来个汇总吧~
未完待续~!
绍兴两日
好久没有出去玩了,近日即将迎来一次小游,不胜兴奋~。这是一年一度的公司旅游,上海地区的员工每年的旅游都是放在金秋时节组织,尽管每次都只是利用双休日的周边短途游,但每次的吃住都可圈可点,而且是带家属的Family Day性质,可以算得上是很轻松的度假。还有几天就要出发了,甚是期待~!
每次出发前来张路线图是必须的,现在有了自己的网站加上google地图,简直太完美了,不过最近开通的嘉兴至绍兴的嘉绍大桥还没有显示在地图上,所以线路少许有些偏差~~,周末出发咯!~
重阳思绪
重阳节,蓝天白云,天气晴朗,一早带着Rachel去少年宫画画。
从Rachel学画画的教室望出去,正好能看到一排晾着“万国旗”的房子,建筑物本身已上了年纪,不过托世博会的福,外墙被重新粉刷过,所以看上去不是很旧,只是这种老式的外伸式晒衣架一下子就暴露了建筑的年纪。这几乎是上世纪60-80年代建成房屋的外墙标配,被单衣物随着风微微摆动,恰逢重阳,不禁让我想起了家里的老人,自己的外婆。
那时晾衣服大都用这种晾衣架,每家人家基本上都会有好几根长长的竹竿,新搬家的话,还需要去特地买,两楼、五楼、甚至十楼以上的居民家里都必备这种竹竿。那时的我对这种晾衣架充满了小恐惧,晾衣服还好,如果是晾被子之类的大型物件,心里总是怀着几分忐忑。
外婆娇小微胖的身躯每每在晾晒被子的时候,都会顿时变得特别高大,直到现在我依然清晰记得那一系列的动作:某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外婆如往常一样,将横着置在阳台里或是窗台下的竹竿拿起来,用微湿的抹布从头到尾擦一遍,然后将竹竿掉个头,顺着阳台的铁门伸进房间,架在靠背椅子上。随后拿起洗好的被单,或是准备晒太阳的棉被,以一折二的对称比例晾到竹竿上;如果过长,则会在一边再往外折一下,两头夹上大的塑料夹子固定。
夹妥,便是最高难度的动作,也是我比较忐忑的时候,只见她右手拿住竹竿末端、左手将被单撩起,并顺势撑起竹竿中后部,整个抬举的角度就好象是撑杆跳高运动员举着竿子开始朝起跳线冲刺一般。高高翘起的竹竿前部随着外婆脚步的移动,瞬间冲出阳台铁门,冲出封闭阳台的铝合金窗,朝衣架那头的固定铁架慢慢靠拢,直到最终放上去。这个动作最惊心动魄了,如果力气没用对,手一滑,可能就会掉落,或者没有对准铁架远端而支到外面去。记得外婆家的铁架远端是U字形的设计,这种难度还算中等,有些人家晾衣架的远端铁架是O字形的,在我看来那简直就是当时晾被子的最hard模式,不仅要将驾着被子的竹竿举出去,还要对准那个远端的O字形,将竹竿穿进去,OMG,真心难!
外婆早已熟练掌握这种竹竿晾晒的技巧,每次都能平稳地、毫不费力地将看似沉重的、驾着被子的竹竿平稳地放到远端架子上,每每看到竹竿连同被子安稳放好的一幕时,我都会默默松一口气。太阳落山时,外婆会站在木质小板凳上,用拍灰的竹拍子拍打被子,随后一样的推举,将竹竿连着被子再一把提起,仍然像撑杆跳高运动员式的45度角举杆,后退着将被子连同竹竿拿进房间,架在椅背上再收起来,最后再将空空的竹竿放回窗台下,如果是放在内阳台高处的架子上,则需要用那种Y字形的杆子,上海话叫WUCU头的东西帮忙一下,架上去。
看着教室外这排晾衣架,不禁思绪万千,一阵风吹过,让我回了回神,晴朗的蓝天上点缀着几朵白云,我相信外婆在天上一切都好,很想对外婆说,现在家里内阳台用升降式衣架,外阳台用伸缩式衣架,晾晒衣被很省力,很方便,不过儿时的记忆始终在心里,在那片最温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