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自然博物馆

IMG_0833

今天有空,带着孩子们去了一次自然博物馆新馆,新馆其实今年春天就开了,但因为人多不想凑热闹,所以拖到今天才去。

对于每一个在上海长大的人来说,童年不可或缺的记忆力里无疑都有自然博物馆的存在,记得去年在老的自然博物馆闭馆的时候,我还写过一篇文章感慨一番,今日站在新的自然博物馆门前排队的时候,抬头仰望,焕然一新的面貌让人有些迫不及待。

IMG_0813

整个展馆不再是以前延安东路老旧大楼里的封闭式传统布展格局,而是开放式的,互动式的,且整体布局是一个下沉式的建筑体,地上3层,地下2层,所以从室外看感觉整个博物馆并不大,但其实更多的内容都被建在地下,可谓深藏不露。如蜂巢般设计的透光玻璃从上到下贯穿整个核心区域,阳光明媚的时候,地面上会投射出太阳透过蜂窝状玻璃的影子,甚是大气。

IMG_0877

自然,无时无刻,无声无息地围绕在我们身边。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甚至是大人,对自然都有一份好奇,有一份感慨,有一份敬畏。是什么让生命起源?是什么让几千万年前的恐龙消失?是什么让人类进化?是什么让大自然开出那么多与众不同的花?是什么?是自然,是自然的力量。

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标本不再是被钉在玻璃木框里,空气中也不再漂有福尔马林的味道,取而代之的是360度多角度的无缝视觉冲击,海洋、陆地、天空、各类生物同台登场,呈现在这里的它们虽然已经没了生命,却延续着另一种状态,或是饿虎扑食,或是惊慌失措,或是憨态可掬,或是警戒防备。生命延续中的奇妙进化,食物链上的残酷现实,通过这些惟妙惟肖的标本,一一展现。

姐姐稍懂一些,看得津津有味的同时,不时地问这问那,弟弟好像只记住了各式各样的dinosaur,小小的自己站在大大的标本面前,既有些害怕,又忍不住想靠近再多看一眼。远至3000万年前的猛犸象,近至现如今随处可见的小昆虫,被一件件地展现在2015年的你我的面前,我相信,这里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姐弟二人最愿意光顾的博物馆之一。

IMG_0822

IMG_0817

IMG_0827

IMG_0848

IMG_0858

IMG_0861

姐姐说,她很喜欢上自然课,觉得很有意思,今天还写了日记记录下了参观自然博物馆这开心的一天。没错,妈妈我也很喜欢自然,自然界里有生命的绚烂,也有生存的残酷,有积极向上的进化,也有无可奈何的淘汰,伴随着每一天太阳的升起,不断上演。

IMG_0886

IMG_0891

IMG_0844

IMG_0895

作为一个成年人,参观过自然博物馆新馆的你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于我,最为感慨的,倒不是一块块用金属支架固定的恐龙骨架,也不是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哺乳动物群,也不是密密麻麻编排在一起的蝴蝶标本,而是一小片关于植物的标本展示区。枯黄的树叶被压得扁平、甚至泛黄,每一块标本左边都有一张便签纸,上面记录着采集这颗枝叶的区域和年份,1943年,1956年,1981年等等,一个个久远的年份配在一株株枯黄的叶片边上,大部分都由铅笔书写,也有一些使用钢笔书写,看似微不足道的便签,却蕴含着记录者细心的付出,简单的几行字背后似乎透射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叶片已泛黄,物种可能也在这个高速发展的钢精水泥森林里不复存在,也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知道,原来自然界里曾有过这样纤细又卑微的生命,而且,有人看到了它们,摘下了它们,保存了它们。

IMG_0901

IMG_0903

在馆内的达尔文中心里看到这样一段话,非常简单,却也非常震撼,自然的力量可能也就在于此,悄无声息却又潜移默化,重复着,轮回着。。。

“Being and non-being, difficult and easy, long and short, high and low and back and forth, always come in pairs, supporting, completing, determining, following each other, again and again."

又见自然博物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