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早晚温差已经超过了10度,不过好在逗留的那几日里,阳光相伴,空气新鲜,PM2.5降到10月以来的最低谷。尽管这次在京城逗留的时间仓促而短暂,但却也有些意义,算来,这是我第四次到访北京,距离第一次到京,正好十年。
06年的5月11日-13日,我第一次去北京,和还是未婚夫的先生一起去北京玩。当时不满于尼康傻瓜数码相机的种种,入手了一款佳能400D入门单反相机,当时其实并不懂太多拍照的原理,尽管家里也有过海鸥相机之类上一个世纪的潮流物件,但还是因为年纪太小,也没有仔细摸过。那年带着小小的400D外加18-35 F3.5的狗头,去了长城、故宫、天安门广场、颐和园、明十三陵,用3天时间拍了227张照片,现在看来真是不忍直视,我的镜头里极少出现人物,都是一些半咸不淡的风景,不过它们至今仍然保存在我的硬盘里,因为那是我第一次使用单反相机,尽管照片很难看,但对我来说显得很是特别。
第二次到京是08年的4月24日-26日,短短三天的出差,在酒店和宣武门附近的办公室之间两点一线,那时手机拍照好像也还并不那么盛行,单反也没随身携带,于是除了记忆什么都没有留下。
一晃镜头,六年之后,14年的5月29日-6月1日,那是我第三次到京。和先生带着5岁的女儿一路从山东到天津再到北京游玩,最后一站在北京逗留了4天。带着孩子的空闲里,见缝插针地按上两张,还是拍到了些令我满意的照片。不过因为我的疏忽,回来后照片没有被及时整理和保存,整个行程的原片一张都没剩,只保留了162张挑选后加过文字水印的照片,而属于北京的仅有39张。那次北京之行因为带着女儿,并没有去太多地方,我的镜头里只有798、什刹海、以及在远郊的电影博物馆和铁路博物馆,无它。和第一次的北京之行相比,我的镜头里渐渐有人了,尽管不多,但在慢慢改变。我越发喜欢上了有人物的风景,有人物的照片。朋友圈里的阿毛美女给了我一点启示,一张无人的风景照确实很美,很容易拍,但如果在风景里面有一个你/你们,有一个优雅的你/你们,那将会更美。
转眼到了16年的金秋十月,这次到京和前三次相同的仍旧是短暂停留,不同的则是和一帮同事专门拍照去的。原本期待的钓鱼台银杏大道并未如愿以偿,因为天气还没有足够冷到树上、地上一片金黄。不过还是用了两天时间,在圆明园和地坛公园里捕捉到了些京城秋天的印记。这次到京我带着很多任务,比如学习使用闪光灯,学习人物集体照的构图和站位,学习运动物体的对焦和测光。我是一个自由时间所剩无几的摄影爱好者,不可能背着摄影包悠闲扫街,也不可能三天两头行走大江南北行行摄摄,好在家里有两个愿意配合妈妈拍照的娃,每个月和他们一起外出拍照已经成了我的生活习惯。好在公司有一帮既美丽又可爱的高颜值小伙伴,留住她们美丽瞬间的同时,也让我忙里偷闲多了一些练习的时间。继去年的西安旗袍和清迈长裙以后,我们在北京尝试了一组民国风,感谢小伙伴们不畏寒冷,撑起单薄的装束,她们摆得很开心,我也拍的很开心。
一次次地按下快门,不想已按了十年,我仍然没有嫌弃它的沉重和繁琐,反倒是越发喜爱。我并不是一个器材发烧友,现有的装备我也将长期持有,我也不喜欢别人称我为摄影师,因为我并不具备摄影师应有的条件。我只是一个喜欢用相机记录生活人,我的镜头里有我的生活,我的眼界,我的想法。短暂的四次北京之行,仿佛串起了我为时不长的单反之路,平凡却也坚定。往后若有空闲,我一定还会再去北京,用我的相机,把她拍得更美、更广、更上镜。
评论已关闭。